古厝紅旗飄 精神永流傳長樂區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
2021-07-19 17:56:00? ?來源:福州新聞網 責任編輯:張碧芳 我來說兩句 |
福州日報記者 藍瑜萍 書寫長樂和平街的這支“筆”,歷代名卿握過,街巷百姓握過,如今這支“筆”移交到了我們手上。和平街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作為福州市重點打造的17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歷經3年的建設提升,成效初顯。和平街凝聚著長樂海絲文化、士紳文化、筆耕文化,是閩都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展現長樂文化特色的重要載體。現在的和平街,“筆”耕不輟,文脈綿延。 修復建設緊鑼密鼓 這邊,各類專家薈萃一堂,工匠云集比拼技藝;另一邊,古建筑保護修復工作持續推進。 近日,在和平街,上百名從事古建筑保護與修復的一線工匠同臺競技,鑿石、鋸木、搭瓦、壘磚,精兵強將切磋技藝,實操現場熱火朝天。 7月6日-10日,福州市第六屆古建筑保護施工技術人員培訓班在長樂和平街舉辦,百名工匠現場進行實操競賽。楊明 攝 從鄭和東路沿汾陽溪而上,查看古建筑修復、新建筑建設進展,是和平街總工程師翁振捷每天早上的固定軌跡。 據翁振捷介紹,2018年底,和平街片區開始修復建設,截至目前,需修復的28處古建筑已竣工驗收22處,其余6棟預計今年年底完成,9棟新建建筑和13棟風貌建筑主體工程已竣工。 “為改善和平街的生態環境,整體提升街區景觀,今年6月,汾陽溪景觀改造提升項目已進場施工。”翁振捷說。 汾陽溪作為和平街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內的主要河道,承載重要的生態和文化意涵。汾陽溪發源于六平山,順山勢蜿蜒,流經街區,穿太平橋而過,沿岸分布有古建筑以及豐泰亭、種芝宮、汾陽王廟等風貌建筑。 翁振捷告訴記者,汾陽溪沿岸古建筑眾多,道路偏窄,大型工程車輛難以進場,需依靠小型工程車、騾子等。“施工現場制約因素多,只能在原基礎上進行‘繡花’式改造。”據介紹,汾陽溪項目與六平山公園項目協同施工,將打造成六平山—汾陽溪—和平街一體旅游觀景休閑空間。 與翁振捷行走路線類似的,還有和平街文史組專家潘越。每周二、周五,潘越從市區來到和平街,把一座座古建筑轉個遍。在一座修繕完畢、商戶已進場裝修的古建筑里,潘越發現新裝修的墻面過于貼近古建筑原有木柱,不利于保護,當即聯系工程組前來協調。 “雖然現在大部分古建筑已完成修繕,但相關保護工作不能停。”潘越告訴記者,和平街建立了保護管理機制,文史、工程、招商等各工作組聯動配合,對商戶進駐古厝后的裝修施工進行監管。 和平街太平橋至鎮海門路段已開街,因地制宜地引進傳統商業、工藝美術等業態,部分商家開門試營業,讓街區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保護傳承歷史文脈 和平街是長樂最有故事的街巷之一,曾經商鋪林立、商人如織,留下了近百座規模較大、布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附近的六平山歷史文化悠久,山上有不少古亭閣,并遺存眾多宋、元、明、清時期的名人題刻,明代著名書院東溪精舍也位于此山。 《和平街鎮海門殘存》雕塑。劉宇凌 攝 和平街的氣韻,凝于“筆”端,流于“筆”下,執“筆”之人從歷史上的達宦名儒、街巷百姓,到修復保護的設計者、建造者、文史專家、社區居民,如今,古街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迎來新生。 一塊石頭,這是和平街保護修復、建設的“最小單位”。“我們在施工現場下的第一道指令就是保護街區的老石頭等古舊建材。”和平街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和平街立下了“不外運石頭”的規矩,重新使用街區老石頭等古舊建材進行鋪裝,并千方百計從其他工地和市場引入適合的各種石頭,每次設計、施工、擺放都極盡巧思。同時,和平街設計者、建設者“一厝一方案”,文史資料組為古建筑建立起“一棟一檔”的專屬檔案,用古建筑講好故事,用好故事傳承文脈。 “和平街人杰地靈,先后走出2位狀元、66名進士……”經過為期2個月的“小小講解員”和平街主題培訓活動的鍛煉,鰲峰小學小小講解員講解起和平街歷史繪聲繪色。開展“小小講解員”活動,讓孩子們在講解歷史的同時感受和平街的特色人文,舉辦“百年初心紅色歷程”長樂革命斗爭史圖片展、“百年歷程見證變遷”名家講堂,組織播放露天電影……豐富多彩的活動為社區居民帶來精彩的文化體驗。如今,和平街已經成為人文教育活動基地。 依托人文山水格局,和平街結合歷史文脈,不斷挖掘商業價值。吳航特色商業區、海絲文化體驗區、溪山月夜娛樂區、汾陽藝術商務區四大特色商業區的精心布置將極大地豐富游客體驗。 和平街里的人、物、山、水與族源文脈、信仰傳統、社會合作機制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價值整體,以綜合性優勢融入長樂區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助力打造銜接福州主城區至濱海新城副中心的旅游長廊。 |
相關閱讀:
- [07-09] 長樂區“樂和解”平臺巧解“民心結”
- [07-07] 長樂區領導開展“轉作風、強服務、辦實事” 現場推動重點項目建設活動
- [06-30] 快訊!廖海軍任長樂區代理區長!
- [06-25] 多走網路 少走馬路長樂區市場監管局多舉措優化營商環境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