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區航城街道:深山油茶樹 結出“致富果”
2022-02-28 08:27:52? ?來源:福州新聞網 責任編輯:張碧芳 我來說兩句 |
“這一片都是祖輩留下來的‘寶貝’,野生的油茶樹,靠著它們,我每年產茶油200多公斤,有大幾萬元收入。”26日,長樂區航城街道石龍村后洋自然村村民張子泉笑著對記者說。 近年來,航城街道以黨建為引領,吹響鄉村振興號角,在街道和石龍村黨員干部推動下,后洋自然村40多戶村民盤活祖輩傳下來的油茶樹,正向產業振興之路奮進。 村民為茶油樹修剪枝葉。記者 余少林 攝 油茶樹林 “藏”在深山中 記者驅車駛上石龍山,經過蜿蜒曲折的山路后,就看到了“藏”在深山中的石龍村后洋自然村。再往云霧氤氳的山中駛去,道路兩側成片高大的油茶樹映入眼簾,葉子經霧氣滋潤,蒼翠欲滴。 停下車,走進村民張子泉的油茶樹林。一棵3米多高的油茶樹上已架好梯子,50多歲的張子泉忙活開來,爬上爬下,修剪枝葉。 一年之計在于春。當前,后洋自然村家家戶戶忙著給油茶樹修剪枝葉,人人不敢懈怠。 除了親自“上陣”,張子泉也雇請了工人,為自家油茶樹修枝剪葉。“我們村的茶油樹林是祖上傳下來的,已有300多年歷史。”張子泉說,油茶樹生命力頑強,極易生長,由最初的幾棵老樹繁衍至如今的漫山遍野油茶樹林,面積估算有幾千畝。早些年,村里按照勞動力分配,每戶都分到了一片油茶樹林。 “后洋自然村位于海拔260米的山上,不論春夏秋冬,山中晨間霧氣重,很適合油茶樹生長。”張子泉說,村民曾嘗試過種植其他果樹,因為霜凍多,難以存活。唯有這老祖宗留下的油茶樹耐寒,成為這里較好的經濟作物,也成了村民的一大部分收入來源。 黨員示范 帶動油茶種植 “這片油茶樹林曾經是‘藏在深閨人未識’,之前,村民都是任其生長,很少人打理,長出來的果子除自己榨點油食用,大部分被牛羊吃掉。”村民張麗芳是一名黨員,也是種植油茶樹的“好手”,更是油茶樹種植的帶頭人。 滿山的野生油茶樹沒被很好開發利用,街道和村委會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鼓勵村民種植,前些年黨員干部帶頭,宣傳茶油價值,村民漸漸意識到茶油的“身價”。在黨員干部的宣傳“鼓動”下,有村民把茶油賣出了好價錢,也讓其他村民看到了甜頭,養護種植油茶樹的積極性一下高漲,不僅投入成本,還請來工人修剪枝葉、摘果、榨油。“山中生長出的油茶樹籽較其他品種個頭更小,只同黃豆一般大,卻個個結實飽滿。榨出的茶油呈鮮草綠色,氣味芳香,口感清醇不膩。”介紹起茶油,張麗芳來了興致。 在街道、石龍村黨員干部廣泛推廣以及消費者口口相傳下,后洋自然村的茶油走出了小村落,不少外鄉人員舍近求遠,慕名前來購買石龍村的茶油。“我家的油茶樹林一年能產八九百斤茶油,每年刨去人工和加工成本,一年能凈賺6萬多元!”張麗芳笑呵呵地說。 挖掘文化 打響茶油品牌 在黨員干部的宣傳下,后洋自然村村民發現,原來老祖先留給后輩的這片油茶樹林不只是青山,也是金山銀山。但是,市場價格波動、難成規模等因素制約著茶油產業發展壯大。 村民告訴記者,去年出來的茶油一公斤可以賣到400元,今年只能賣到260元左右。售價驟降,對村民的積極性打擊很大。 “后洋自然村家家戶戶的油茶種植生產,還處于‘單打獨斗’階段,沒有自己的茶油品牌,銷量不成規模,銷路也不穩定。”航城街道鄉村振興辦主任陳熙說,有村民之前就找到街道和村委會干部,希望幫忙想想辦法。 為了破解這個難題,街道派遣農技站技術人員進村考察,指導農戶規范種植油茶樹,提高油茶“含金量”。 如何進一步突破瓶頸,實現產業振興?“鄉村振興辦和村委會正在征求村民意見,號召大家一起探索后洋油茶產業做大做強的道路。”陳熙說,接下來他們計劃整合散戶資源,壯大產業規模,引進第三方公司,實現茶油統一收購、銷售,解決茶油銷售不穩定的難題。 在壯大產業的同時,石龍村將挖掘僑村文化,為產業振興注入“靈魂”。“石龍村是長樂的僑鄉,不少村民身居國外。我們將充分挖掘僑鄉文化,定期舉辦相關的民俗文化活動,將悠久的茶油文化融入其中,借助僑胞力量,將茶油文化推廣至海外,打響特色茶油品牌,讓村民用好祖輩傳下來的‘百年樹木’,闖出一條鄉村振興之路。”陳熙表示。(記者 余少林 通訊員 陳惠) |
相關閱讀:
- [01-21] 長樂航城街道依法拆除一處違建
- [11-12] 長樂航城街道:家門口的紅色陣地為群眾提供舒心服務
- [11-10] 長樂航城街道:家門口的紅色陣地為群眾提供舒心服務
- [05-12] 處處是陣地 人人受熏陶 長樂航城街道掀起黨史學習教育熱潮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