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鄉村資源“活”起來
2022-04-28 09:44:09? ?來源:福州新聞網 責任編輯:張碧芳 我來說兩句 |
在長樂區航城街道琴江村,獨特的滿族文化“活”了起來,注入研學基因,游客在研學課程中體驗“清宮劇”;在石屏村,藏在深山中的土特產,青山綠水的好生態“活”了起來,變成游客的美味和旅游勝地;在五竹村,土地也“活”了起來,瓜果飄香,飄進商超…… 文化、特產、生態、土地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得益于長樂區航城街道黨員干部用巧思、使巧勁,激發了鄉村振興的活力源泉,走出了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路。 學生體驗琴江村研學活動。記者 余少林 攝 歷史文化“活”了 研學旅游聚人氣 今年“三八”婦女節,一場別樣的節日活動在琴江村舉行。 來自航城街道70多名婦女穿上滿族服飾,聆聽講解員述說琴江文化歷史故事,在琴江村新開發的研學項目中玩起了“穿越”。 “自從研學產品開發后,來了不少游客前來體驗,琴江村的旅游比以前更火了?!鼻俳妩h支部書記張興泉告訴記者,琴江村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研學項目,持續推動文旅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琴江路徑”。 據了解,琴江人文薈萃,八旗文化、滿族文化、水師文化和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村中保留了大量古民居、古建筑、古井等歷史遺跡。如何將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轉化為旅游資源,吸引旺盛人氣,是村黨員干部一直思考探索的問題。 “琴江村擁有獨特文化,完全有做研學旅游的條件?!薄把袑W在拉動人氣的同時,還可以帶動其他旅游項目?!痹谝淮未逦瘯h上,黨員干部集思廣益,各抒己見,共話鄉村未來,會上,大家對琴江村發展研學旅游達成一致意見。 黨員干部隨后邀請研學課程開發團隊進駐,以琴江歷史文化為藍本,經過2個月時間,開發了“穿越時空”八旗少年營、“還珠格格”出宮記等研學產品,并在今年初陸續落地開展活動,吸引了一撥又一撥學生和游客來體驗,在研學實踐中感受琴江滿族文化。 “研學落地后,每年至少能帶來村財收入10多萬元,再加上研學帶動的其他商業項目,村財將持續壯大,為產業注入活力。”張興泉說。 山水資源“活”了 農旅經濟興起來 每到周末,航城街道石屏村就熱鬧起來,絡繹不絕的游客前來放松心情,呼吸新鮮空氣,體驗農家樂,品嘗土特產。 石屏村是“長樂海拔第一高村”,坐落于青山綠水間,有首石凝云和狀元帽等自然景觀。村民主要種植白蘿卜、油茶等特色農產品。 從良好的山水資源入手,近年來,石屏村堅持黨支部引路、黨員帶頭示范種植鄉村特色農業,結合當地自然景觀,發展農文旅經濟。 “我們對比不同地區生長的白蘿卜,發現石屏村的高海拔給予農作物充足的光照、熱量,透氣的沙質土、甘甜清冽的水源給了蘿卜最好的滋潤,不僅口感好、產量也高?!必撠熰l村振興的航城街道二級主任科員陳發平鼓勵引導石屏村黨員干部帶頭種植白蘿卜,同時積極搭建黨建“朋友圈”,發動村里的鄉賢能人、有威望的長者、共建單位推廣特色農特產品,很快打響了石屏村白蘿卜品牌,白蘿卜供不應求。 村民嘗到甜頭,紛紛擴大種植面積。由于白蘿卜的帶動,油茶、地瓜等特色農產品得到推廣。 農業發展起來了,但還不足以實現產業振興。于是,陳發平又引導村兩委利用當地自然景觀,發展民宿、農家樂,將特色旅游做起來,反過來也拉動農產品銷售,實現了村民增收致富。 “現在有了穩定銷路,地瓜不愁賣,今年產量爭取再往上提一提?!苯?,在五竹村,看著自家地里的地瓜迎著春光,旺盛生長,一片綠油油,村民陳發官心里喜滋滋。 五竹村是典型的華僑村,全村共有華僑500多人。過去村里人員外流,村子里的土地逐漸荒置。把閑置地充分用起來,是五竹村黨支部書記陳家永和其他村干部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達成的共識。 種什么好,讓黨員干部發愁。身為村里的“帶頭人”,陳家永率先在自家地里進行嘗試,引入優良品種的柚子、地瓜、花生,沒想頭一年種植,便大獲成功。 “我們發現在五竹村種柚子、花生、地瓜,質量好、產量高。”陳家永說,在他們鼓勵和引導下,村民種植“五竹村最佳作物”的積極性高漲。他們開始積極對接、聯絡,成立了兩家農業公司,將村里土地統一整合,再分配給村民種植,收入全部歸村民所有。 產量和品質提升了,馬上又迎來新問題——村民的農產品滯銷。村干部獲悉情況后,找到了省供銷合作社幫忙聯系銷售渠道,指導村民將滯銷的地瓜深加工成地瓜干、地瓜酒,原本市場價并不高的地瓜,反而因此增值。村中原本閑置的260多畝土地因此物盡其用,每年為農戶增加收入上萬元。(記者 余少林 林榕昇) |
相關閱讀:
- [04-24] 長樂:拆除違章建筑 建設美麗鄉村
- [04-20] 長樂區召開加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部署會
- [04-18] 長樂:用好治水“三字經” 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 [04-13] 法治護航!長樂長安村“內外兼修”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