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棒!福州有望再添新公園!就在……
2022-07-18 09:05:51? ?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張碧芳 我來說兩句 |
好消息!福州有望再添新公園! 7月上旬,受連月暴雨、山洪沖刷,長樂區古槐鎮前塘村臘溪中發現幾塊明代殘碑,后來又陸續打撈出其他殘碑。經多日考證,證實碑文為明代二品大員陳垐父子墓神道碑。 記者獲悉,長樂文旅部門有意將這些殘碑,與前塘村現存的8尊明代神道石刻,共同建造石雕文化公園。 臘溪前塘村段溪邊 先后找到兩個碑體 7月7日,長樂區文體旅局獲悉,在臘溪前塘村段溪邊發現了兩塊斷碑及一塊碑座(碑座呈梯形狀)。 長樂區文旅局立即組織相關人員到場勘察,發現兩塊斷碑保存完整且字跡清晰,該碑長258厘米、寬74厘米、花崗巖白石質,碑額呈弧形頂。 將兩段拼接起來看中間大字楷體寫著“勅贈御史遺安陳公墓道”,右側小字寫著“嘉靖十七年歲在戊戌吉日”,左側落款為“男大猷、大夏、大用、大濩、大全仝立”等文字。 據現場的陳老伯反映,在河岸前100米處的溪水中尚存有類似殘缺石碑,此前大雨導致溪水暴漲,現場已看不清楚。7月10日,村干部又組織村民,從溪中撈出一塊殘缺碑石。 該碑長200厘米、寬90厘米、花崗巖青石質,碑額呈弧形頂,薄意雕刻云龍紋,橫額刻有楷書“皇明”二字,石碑字跡清晰工整,下中間兩行豎刻有“勅贈文林郎……察御史義菴……”右側刻有“嘉靖四十四年……”、左側刻有“秋七日吉旦……”等文字,此碑剩余部分至今尚未發現。 經考證為父子二人之碑 經考證,從上述兩處殘碑的文字信息中可斷定,為明代官宦人家的墓神道碑。 在古代,墓神道是帝王、貴族和一些高級官員墓前辟有豎向的通道,神道碑則是指立于墓道前用于記載死者身份及生平事跡的石碑等。 古時候朝廷有對大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職的制度。故第一塊碑中所刻“遺安公”為明代長樂古槐上舍人陳垐。 陳垐,又名遺安,字季厚。陳垐的十四世祖文海公于北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自江田遷居古槐上舍,傳至陳垐,已歷八代。第一塊碑中所刻的“勅贈御史”應為嘉靖十二年(1533)其四子陳大用任山西道監察御史時,朝廷追贈其父陳垐為御史。 第一塊神道碑中的落款年號為明嘉靖十七年(1538),此時二子陳大倫已故并袝葬于遺安公辣溪墓中,故第一塊碑落款中“男大猷、大夏、大用、大濩、大全仝立”,獨缺大倫。大倫子陳瑞為明萬歷朝兵部尚書、孫陳長祚為明天啟朝工部尚書,史稱“父子兩尚書”。 第二塊殘碑所刻“義菴(古同“庵”)公”應是陳垐二子陳大倫。據《南陽陳氏族譜》記載:“陳大倫,字則序,號義庵。陳垐二子。” 文旅部門介入保護 與此可以對應的是,當地多位老人告訴記者,古槐前塘村臘溪附近分布著諸多古墓葬、石望柱、古碑等歷史文化遺存,文革期間均遭破壞,損毀殆盡。 前塘村僅存的8尊石刻(一對石人、一對石馬、一對石羊、一對石虎),按照明代官宦墓葬規制,二品以上置石人、石馬、石羊、石虎、石望柱各2件。記者看到,這些石像雖然歷經近五百年風雨,仍然保存完好。這些石像是否是陳垐父子墓神道的石像,還有待專家考證。 目前長樂區文旅部門正積極協調鎮、村加大對其保護力度,安裝監控等設備,并對其周邊環境進行整治,計劃適時開辟成石雕文化公園。 同時邀請福州市考古隊文物保護專家開展勘探、調查、論證,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及石雕造像藝術價值,將其納入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保護利用。(福州晚報記者 徐文宇 見習記者 林舒穎) |
相關閱讀:
- [07-15] 長樂:互融互通 拓展數字黨建新路徑
- [07-15] 長樂拆除約200平方米別墅違建
- [07-14] 年底竣工!長樂將迎來文化新地標!
- [07-14] 國網長樂區供電公司:專家“送醫上門” 踐行新時代文明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