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漳港街道運用“三問于民”工作法助推征遷“加速度”
2023-05-23 16:15:43?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林學武 我來說兩句 |
長樂區漳港街道處于濱海新城的前沿陣地,征遷項目多,任務重,時間緊。面對繁重的任務,漳港街道運用“三問于民”工作法,線上開發二維碼,掃碼收集群眾問題建議。針對民意,街道干部盡心盡力解決,取得群眾理解支持,助推征遷“加速度”。 黨員志愿者向村民收集意見建議。記者 余少林 攝 問需于民明方向 “大家對征遷補償政策有什么想法?對于征遷工作的開展,覺得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直接告訴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個‘三問于民’線上問卷進行反饋……”近日,漳港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必重與幾名征遷干部來到仙岐村,挨家挨戶進行宣傳。他們向村民展示“三問于民”線上問卷二維碼,指導村民進行掃碼、填寫,并現場解讀征遷政策、回答征遷問題,認真聽取村民訴求。 要破解征地拆遷難題,就要找準突破口,了解村民需求。漳港街道推出“三問于民”線上問卷,讓村民成為征遷工作的“提問人”和“評卷人”,收集關于征遷工作的意見與建議,化解征遷過程中引發的各類矛盾糾紛。 根據問卷統計,街道干部發現,征遷補償、過渡期間征遷戶的安置費、征遷后的民生保障政策,是征遷戶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征遷工作中要重點突破的地方。 截至目前,“三問于民”線上問卷共收到有效問卷12129份,建議多達236條。 問計于民解難題 “我們都是只會種地的農民,不種地,還能做什么?”“我一個沒了土地的老人,以后生活怎么保障?”……隨著各地的征遷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三問于民”線上問卷后臺的聲音也越來越多。在逐一閱讀后,漳港街道征遷干部總結出征遷戶的幾大問題。 土地被征收后,向街道反映最多的人群就是失地農民。為解決這些群眾的再就業問題,漳港街道主動靠前,深入轄區企業,了解用工需求和招工渠道,積極為失地農民匹配合適的就業崗位。街道還基于自身三產發展的地理優勢,對部分有就業意向的村民積極提供相應的政策、技能培訓指導。 而針對失地農民的養老問題,漳港街道12個村(社區)第一時間成立失地農民保障工作小組,全面鋪展失地農民補償工作。目前已覆蓋萬沙村、沙尾村、上垱頂村等19個村,惠及超6600名村民,每年發放保障金3000余萬元。 此外,街道正通過一系列舉措,對問卷中提出的征遷戶安置房提供、征遷戶困難補助、征遷后民生保障等問題進行對癥下藥、逐一突破。 “對于大家提出的問題,我們能解決的盡快辦理,能滿足的盡量滿足,而面對部分要求過高的村民,我們也會把政策‘掰’開來,一條條向他們解釋。”征遷干部鄭升說,面對五花八門的訴求,漳港街道始終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做到事事有回應,件件有回音。 問效于民生活美 早晨出門,在小區配備的菜市場買菜;晚上吃完飯,與家人在小區里散散步……自從搬進安置房,萬沙村村民林依伯感覺生活很是愜意。從自建房到現代新居,從出門見田埂到花園似小區,林依伯的生活愈發多姿多彩。 讓林依伯臉上洋溢笑容的,不僅是住有所居,還是老有所靠,“現在,每月能領到380元失地保障金,加上其他補貼,每月有1000多元收入,我也有‘工資’了!” “多虧了政府的幫助,我在家門口再就業了,還賺得更多了!”百戶村村民小林表示,在征遷干部的引導下,他學習海鮮烹飪手藝,在家附近的海鮮酒樓當廚師,“我的朋友們也轉行到各行業,工作穩定多了,大家都很開心。” 林依伯和小林只是眾多征遷戶中的兩個縮影。在漳港街道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征遷戶“村民”變“居民”,吃上“企業飯”“旅行飯”“養老飯”,攜手奔向美好新生活。(記者 宋亦敏 余少林) |
相關閱讀:
- [05-22] 長樂區文武砂街道東湖社區:花韻留香 告白母愛
- [05-22] 長樂法院:無證酒駕還沖卡 最終為違法行為“買單”
- [05-18] 福州長樂:開展電力設施安全保護宣傳月活動
- [05-18] 福州長樂電力:家風家訓潤心田 文明引領共傳承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