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講好“番客”故事 打好愛國“僑牌”
2023-12-13 10:21:52?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黃盛青 我來說兩句 |
閩江泱泱,東流入海。長樂區猴嶼鄉地處閩江入海口南岸,因地理位置險要,歷史上,猴嶼是閩江兩大咽喉要塞之一,也是鄭和七下西洋必經之路、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猴嶼鄉現有人口3.8萬人,其中海外僑胞就有3.3萬人,是著名僑鄉。過去,猴嶼人通常稱外國為“番”,也稱僑胞為“番客”。一代代敢闖敢拼、愛國愛鄉的猴嶼人漂洋過海在異國他鄉闖出一番事業,也用各種方式回報桑梓。如今的猴嶼依托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和僑鄉文化底蘊,打好“文化猴嶼”“愛國僑鄉”和“進步福地”三張牌,以平臺經濟和文旅經濟作為推動僑鄉鄉村振興的主引擎。 在老洋樓里聽“番客”闖南洋的故事,在華僑書院中感受僑胞家國情懷,在番客文化一條街逛富有僑鄉特色的文創集市……在猴嶼鄉,游客徜徉于番客文化街區、番客記憶館、番客文化中心等處,通過建筑、文物等感受猴嶼華僑下南洋、闖歐美的歷程。 據了解,猴嶼的華僑源頭可追溯到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期,每次舟師往返時,多有船只停泊此處招募當地人充當水手。上世紀20年代,許多猴嶼鄉民迫于生計,遠赴重洋,他們拿起手中的“四把刀”(剪刀、理發刀、菜刀、瓦刀)白手起家,書寫了一代猴嶼華僑的創業史。再后來,隨著“僑二代”“僑三代”從勞動致富向知識致富轉變,海外猴嶼人的職業體系也逐漸從“四把刀”向“三師”(醫師、律師、工程師),以及“三家”(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蝶變。 千帆過盡,唯剩鄉愁。遠在海外的猴嶼僑民雖無法時常回鄉,但仍會選擇在村里建房,或捐資建設家鄉,以寄托自己心念故土之情。在猴嶼,小到路旁的一條石凳,大到村民共享的文化宮,華僑都積極捐建。據統計,僅2011年至2021年,10年間猴嶼僑胞就為家鄉捐款達千萬元。而華僑新一代,在海外學有所成后,也積極參與建設,反哺家鄉。 從海外回國發展的華僑后代張立君,是一名畫家、設計師。上世紀80年代,張立君隨父母前往美國,一家人先是在中餐館打工,后來慢慢開起餐館。張立君在美國學習室內設計和色彩研究等專業后,看到家鄉的快速發展需要規劃設計類專業人才,她毅然選擇回國發展。“我是張村人,更懂、更熱愛這個村,在設計中傾注的感情更多。”近年來,張立君先后參與張村鄉村振興改造提升、戚繼光公園景觀提升、禮堂改造等多個鄉村景觀提升項目設計,用自己的方式助力家鄉發展。 深入挖掘華僑文化資源,打好愛國“僑牌”,是猴嶼鄉當前持續發力的重點。“我們通過各項舉措,保持與海外華僑、僑眷、僑領的溝通聯系,鼓勵他們積極獻計獻策,用多年積累的打拼經驗支持家鄉建設。”猴嶼鄉相關負責人說,該鄉確立了打造“文化猴嶼、愛國僑鄉、進步福地”品牌的發展思路,融合華僑資源、文化資源、生態資源等優勢,以平臺經濟和文旅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依托這些資源優勢,全鄉著力引進平臺產業和文旅產業龍頭項目,帶動產業鏈集聚。 在張村,依托閑置僑屋,正在推進“雙子館”建設,即學子館和游子館,將展示學子在海外的奮發求學之路和游子對家鄉故土的思念之情。猴嶼鄉還對各村村史村志等進行收集,請華僑口述歷史,借助數字化手段記錄,同時收集華僑遺留的老物件,留住“番客”歷史記憶。 猴嶼鄉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鄉里將積極征求海外華僑意見建議,持續完善旅游酒店等配套設施,充分激活華僑文化資源,推動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講好“番客”出海打拼、報效桑梓的好故事,助力鄉村振興。 |
相關閱讀:
- [12-11] 長樂法院:“刷禮物即有福利”?女主播傳播淫穢物品被判刑
- [12-11] 長樂未成年人保護教育基地正式開館 共育未成年人保護參天大樹
- [12-11] 長樂區交警大隊開展酒駕夜查整治行動
- [12-11] 長樂區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