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齊上陣 精耕一方田——長樂“雪美農業”春耕見聞
2024-04-01 16:13:46?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林靜雯 我來說兩句 |
雪美農業的空地一體化作業。記者 林雙偉 攝 一方農田,面積168畝,主人是長樂區古槐鎮龍田村村民鄭炳良。眼下正值春耕,田里插秧的不是鄭炳良,卻是湯道寶。為什么?福州市長樂區雪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向雪站在田邊,是他促成了這一改變。 日前,記者探訪雪美農業,從如此田中即景看到了新質生產力為春耕備耕帶來的嶄新氣象。 湯道寶:嫻熟機械手 田間顯身手 與農業打了20多年交道的湯道寶,如今是雪美農業的一名機械手。這天下午,他嫻熟地駕駛插秧機,一遍遍在田間來回。所到之處,青青秧苗牢牢扒住泥土,迎著春光奮力生長。 一旁,湯道寶的妻子抱著年幼的兒子站在田邊,好奇地看著這新奇的耕作方式。“他開插秧機已有好幾年了,但我還是第一次見。”她感嘆,如今種田可比以前大不一樣了,“太高科技了!” “插秧機可實現秧苗定穴栽插,保證種植密度,不但產量大大提高,還節省了人工。”湯道寶說,開插秧機其實并不難,訣竅就是得開得直,勻速前進。“我們都是經過培訓、持證上崗的。” 此時,嗡嗡聲在耳邊響起。在一家三口的眼前,一架無人機緩緩升空,開始向田間噴灑農藥。“在電子地圖上圈定噴灑區域,輸入高度、速度等參數后,無人機就起飛作業了。看,屏幕上顯示的就是它的航線。”操作手介紹,在北斗衛星導航的精準控制下,無人機噴灑農藥一方面能減少漏灑重灑,另一方面也減少了人力成本,更加集約高效。 如此地空一體的作業模式,在雪美農業已不是新鮮事。記者了解到,應用“物聯網+北斗定位+網絡通信”為一體的智慧農機新模式,雪美農業采用機械化、數字化的播種和機插技術,科學設置水稻種植密度,年產蔬菜和糧食6萬多噸,成為福建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 鄭炳良:田由他人種 收入有保障 在田邊,記者偶遇鄭炳良。他雙手背在身后,悠閑地站在田埂上。鄭炳良說,自己今年77歲,幾乎種了一輩子糧食,年紀漸長,已經有些力不從心。“我把168畝地全部委托給雪美農業代耕代種,他們種得好,每年我只管收錢。”一旁,雪美農業負責人李向雪打趣道,“現在他是老板,我是員工”。 2018年,雪美農業開始探索“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模式,提供育秧育苗、代耕代種、糧食烘干、冷鏈冷藏等社會化服務。鄭炳良就是家庭農場合作的典型,一年下來,他能從雪美農業獲得30多萬元的收入。 “做農業需要抱團!”李向雪介紹,公司設有蔬菜供銷服務中心、蔬菜冷鏈中心、種苗繁育中心、智能溫控大棚、水稻烘干中心、蔬菜檢測中心及智慧農業中心,采用現代化農業標準化管理模式,實現了規模化發展,可為農戶提供多種多樣服務。“社會化服務的核心就是為農民提供服務,他們需要秧苗就提供秧苗,需要代耕就幫忙代耕,這樣,雙方都能實現效益最大化。” 據悉,目前雪美農業服務的農戶約2萬戶,其中長期合作的有600多戶。此外,雪美農業還將社會化服務模式推廣到全國其他基地。“因為知道我們是這樣的模式,對當地農民有利,我們被招商引資到其他地方都很順利。”李向雪說。 李向雪:兩代同耕耘 科技來賦能 機械手耕田,無人機噴藥施肥,不管看過多少回,李向雪仍像頭回見到那般激動,雙手舉起手機,錄下視頻。“農業是個不賺錢的行業,我做了20多年,主要還是因為喜歡、因為情懷。” 李向雪回憶,20多年前,當他第一次來到長樂時,還是牛耕時代。后來雖然有了拖拉機等,效益也一直提不上去,而人工成本卻與日俱增。 必須發展設施農業,提升機械化!抱著這個想法,他去往全國各地參觀、培訓、交流、學習,一步步提升雪美農業的機械化水平。 如今,雪美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已經有了質的飛躍,李向雪又有了新的目標——發展水培蔬菜技術,讓每一棵蔬菜都吃得飽、吃得好。更難得的是,他還有了一個助手——兒子李旭。 “開始我對農業一點興趣都沒有,不過現在慢慢迷上了這個行業!”李旭全程參與雪美農業和福建省農科院、福建農業大學合作的水培蔬菜項目。種植一次性成功,他們又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試驗,將產量提高到理想狀態,目前正在調整水培蔬菜的口感。“去年我們升級了智能大棚,可以使棚內的溫度再提高或降低2~3攝氏度。不要小看這2~3攝氏度,它可以調節蔬菜的生長期,甚至多種一茬。此外,我們還通過調整溫度、濕度、水培配方等,不斷提升蔬菜口感。” 李旭透露,水培蔬菜項目前期投入巨大,單一個智能大棚就要花費數百萬元。不過父子倆依然在全力推進,“夏天南方溫度高,缺蔬菜,我們要從北方的基地調蔬菜過來,如果這個項目成功,未來南方的蔬菜供應將更有保障。”當李旭說出這句話,記者似乎看到了父子間情懷的傳承。(記者 蔣雅琛) |
相關閱讀:
- [03-29] 2.93億元!長樂城區拍出2幅地塊
- [03-29] 長樂約195畝地塊控規出爐
- [03-28] 長樂猴嶼鄉:打好僑牌聚僑心 鄉村振興傳佳音
- [03-27] 長樂這家合作社的田更“綠”了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